您好:欢迎访问榆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网!        今天是: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机关建设>理论研究

陕西榆林: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开展“宗教+生态”工作

发布者:陈小雷发布时间:2020-05-20 18:11:22来源:本站阅读:6433字体:[]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榆林市积极探索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路径,全面调查研判,找准工作结合点,创新提出“宗教+生态”的工作理念,并列入年度改革创新指标任务计划,积极推进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工作背景

国家宗教事务局等12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后,榆林市积极引导佛教道教活动场所规范烧香、放生等活动,引导信教群众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同年,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榆林提出加快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从我市的宗教资源禀赋来看,佛教道教在榆林发展历史悠久,其护生思想高度契合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对生态实践有着重要启迪。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教义思想中对于环境美的追求,也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在中央及省市系列政策引导下,榆林市民宗局借助市绿化协会,通过开展大调研,得出大数据——2018年以来,全市宗教活动场所自发绿化面积超过19平方千米(2.85万亩),植被覆盖率已达78%以上,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0%。

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宗教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绝不是旁观者,而是重要的践行者。在综合审视宗教系统资源和力量的基础上,榆林市创新提出“宗教+生态”的工作理念,就是要充分发挥各宗教和宗教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将宗教领域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之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奉献宗教智慧、凝聚宗教力量。

主要做法

坚持正面引导。宣传发动赢共识。榆林市民宗局指导市级五大宗教团体发出《宗教界参与植树造林倡议书》,号召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发扬各宗教爱护自然的优良传统,抓住春季有利时机,自觉履行植树造林法定义务,营建“宗教林”“同心林”。 

躬身实践作示范。组织全市系统干部职工和部分民族宗教界人士,在榆阳区卧云山道观举行“春季植绿大行动”,栽植油松千余株,带动全市宗教活动场所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响应和投身生态文明建设。

表彰奖励树典型。为激发动力,扩大影响,在榆林市民宗局长会议上,对榆阳区黑龙潭等5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好、参与度高的宗教活动场所授予“生态文明寺观教堂”荣誉称号,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据市绿化协会粗略统计,2019年春季,宗教系统累计植树超过15万株,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宗教力量。

开展主题创建。2019年5月,市民宗局联合市委统战部,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2019年以“生态”为主题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的通知》,将“宗教+生态”工作列入和谐寺观教堂创建考评指标,摆在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突出位置,提出寺观绿化率争创80%的目标任务,并全力推进。

营造宣传氛围。为配合以“生态”为主题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的开展,促进相关工作全面提升,市民宗局专门组织人力编撰印制了《“宗教+生态”学习宣传手册暨“文明燃香”“合理放生”政策知识选编》2000余册,发放至宗教团体和活动场所,指导宗教界依法依规开展宗教活动,丰富创建形式。

提供创建实例。在省道协举办中青年教职人员骨干培训班时,指导榆阳区黑龙潭道观向与会者专题介绍生态道观的创建经验,向全省道教界提供了榆林道教界践行中国化方向的具体方案,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开局。

总结推广经验。主动融入中心工作。2019年8月12日,榆林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系统部署了新时代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榆林市民宗局因势利导,将“宗教+生态”工作作为一项“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担负政治责任;分管领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此项工作。 

统筹谋划再上台阶。在前期的工作成果基础上,市民宗局及时印发了《关于创新推动“宗教+生态”工作的实施方案》,划分阶段,对“宗教+生态”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计划利用2—3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批生态寺观(不少于60处)。为此,市民宗局专门在绥德县合龙山道观召开现场会,组织全市宗教工作系统干部职工及全市五大宗教团体学习和观摩,对合龙山等15处生态寺观进行授牌表彰,系统总结和推广“宗教+生态”工作经验,进一步引导宗教团体和活动场所深化认识,算好生态账,做好总规划,统筹安排资金,稳定绿化支出,展示自身特色。

实施效果

一、植绿造景有品牌。黑龙潭道观管委会利用道观资金,坚持科学绿化周边山地,目前已建成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平方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1.6平方公里,营造经果林0.16平方公里,稀疏林地封禁治理5.80平方公里。道观周边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达到“山清、水秀、天人合一”的示范作用。卧云山道观积极响应“宗教+生态”工作号召,自觉绿化周边约3000亩沙地,成功栽植濒危保护植物品种及各类花卉200多种,逐步改变周边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卧云山成为城市“后花园”。

二、文明敬香出样板。“宗教+生态”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定边弘法寺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发动信众采集寺院栽植松树的树籽,利用打粉机磨成粉后,使用小型制香机,制成环保线香,作为免费的“三柱清香”,提供给信众使用,此举大大减少了高香、粗香、劣质香燃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目前,县佛协已将这种做法逐步向全县推广。

三、生态建设成自觉。据市绿化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宗教活动场所绿化面积已超过10万亩,达到了绿化率80%的既定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榆林市宗教界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下一步,榆林市民宗局将进一步发挥部门综合保障作用,全市宗教团体将继续做好相关协调指导工作,进一步发挥宗教界的主体作用,不断巩固生态寺观教堂创建成效,让绿色真正成为榆林宗教的“底色”,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榆林宗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生动道路。

【陈小雷  榆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顶部】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0 榆林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版权所有  陕ICP备19009427号 

网站标识码:6108000031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200号 网站地图   本站点支持IPv6

监督联系电话(传真):0912-3893004
单位地址:榆林市青山路市政府院内2号楼919     


后台管理您是第81833位访客